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语慧天下

当前位置: 栏目首页 > 教育知识 > 学校教育 >

用什么抓住学生的心

时间:2016-10-10 08:32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十几年以前,师傅张兴华指导我们上课,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这节课你准备用什么抓住学生的心? 现在想想,这真是一句振聋发聩的问话。当今的数学教学,早非十多年前的教学可比。
十几年以前,师傅张兴华指导我们上课,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这节课你准备用什么抓住学生的心?” 现在想想,这真是一句振聋发聩的问话。当今的数学教学,早非十多年前的教学可比。无论是教学理论研究,还是一线教师的素质;无论是教学课程设置,还是现代科技手段,都已经不知道上了多少个台阶。 可是,有一点让我感到不安:当年曾最为重视的儿童学习心理却遭到了漠视。我们忙着给学生找这个好东西,找那个好东西,可是等找到了一大堆东西后转身一看:学生不见了。 可见,再好的理论、教师、课程、手段,如果没有指向儿童心理,一切都是徒然。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学生认知的飞跃和精神的充盈。数学教学如果忽视儿童的心(包括认知水平、情感特点、意志水平等),那么所有的一切都是沙堆上建立起来的城堡--看似雄伟,其实一推就倒。 在这样的背景下,把师傅曾经说过的话拿出来晒晒,竟然有了别样的意味。而我也就带着对这句话的再度理解进入了自己的课堂。 这是一节“认识分米”。学生认识了尺子上的1分米之后,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片段1:让学生拿出文具盒里的铅笔,看看哪枝铅笔最接近1分米。 学生开始在文具盒里拿铅笔,用学生尺量,用手比划。 这一教学环节极为寻常,并没什么过人之处,相信许多一线老师都会这么做。但是,我之所以将它呈现出来,是因为这个环节是有目的的--为什么要让学生找铅笔而不是找其他东西?为什么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来找铅笔而不是找不同的东西?其中都有着“必然”的思考。 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因为要抓住学生的心。 小学生学数学离不开举例子。郑毓信教授谈数学教学时说过,要评判一个数学老师是不是有学科素养,就是要看他能否举一个好的例子。对于认识1分米来说,学生身边的例子不胜枚举。本子的宽度、粉笔的长度、文具盒的边长……但是,这些例子都没有铅笔好。铅笔是孩子熟悉之物,天天要用的。把要学的知识跟学生熟悉之物联系在一起有诸多好处:一是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便于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迁移,三是容易实现知识的应用。
让所有的学生集中找同一样东西也是有好处的--那就是避免非本质属性的干扰。由于大家找的都是铅笔,那么互相交流的时候就不再关注别人找的东西跟自己找的有什么不一样,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长度的区别上来。而后者才是这节课本质的东西。 片段2:学生找到之后,老师组织一次比赛。请学生把铅笔带到前面来,比一比,看谁找的铅笔正好是1分米。 十几名学生带着铅笔一拥而上,老师一看其中明显有好几枝铅笔离1分米差得很远。但是老师故意不露声色,而是对座位上的学生说:“哇,来了这么多1分米。评委们,你们说谁的铅笔看起来肯定是冒充的。” 学生将看起来特别长的和特别短的铅笔指了出来。 醉翁之意不在酒。一次“比赛”,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展露身手的机会,对老师来说则是深化对1分米的再认识。由于刚刚老师让学生找了1分米长的铅笔,他们迫切地想展示自己寻找的成果。这时老师也就顺着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到前面来展示。而对老师来说,展示的目的还远不止于此。刚刚学生仅仅是近距离观察、测量铅笔的长度,而让一部分学生站到前面来就让座位上的学生有了远距离目测的机会。我们都知道透视原理对目测有干扰作用,这样的展示,正好是绝佳的远距离训练目测的机会。 师傅以前指导我们上课,常教导我们要多运用儿童语言。而我后来又琢磨到上课不仅需要多运用儿童语言,还要多运用儿童思维。孩子们是好胜的,又是喜欢热闹的,想想那些贸然上来的孩子,如果用成人思维来看,他们分明是来调皮捣蛋的--因为他们明知自己的铅笔差得很远。但是,如果用儿童思维来看,小孩子嘛,就是好表现的。他们能上来也好,我正好把他们的铅笔当成训练目测估计的资源。说实话,我原先的教学设计中并没有训练目测估计的环节,可现在一下子上来这么多孩子,我就无法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一一检验。于是当场灵机一动,补充了目测估计的环节。过后想想,我还真得感谢那些调皮的孩子。 片段3:目测估计后,教室前面还有5名学生的铅笔看起来很接近1分米。老师问学生怎么办。学生一致回答:用直尺测量。 于是,老师请“小小检验师”拿着学生尺在实物投影仪上测量铅笔的长度,最终发现有两名学生的铅笔正好是1分米。 不难想象,当一名学生在前面测量的时候,其他的学生盯着屏幕看的神情有多么专注,因为他们实在想知道究竟谁能获胜。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王老师就带着“狡猾”的微笑享受着他们的这份专注,享受着他们这般锱铢必较。 这个世界是多元的,人们可以从同一件事情中获取不同的东西。对于这场叭赛来说,孩子们需要的是结果,而老师需要的则是过程,大家各取所需,自得其乐。所谓的和谐,所谓的融洽,也就应该如此吧。 片段4:测量的结果产生了两名获胜者。老师正准备宣布比赛的结果时,却猛然发现有个学生的铅笔有点异样:这枝铅笔没削过的那一头有点坑洼不平。 咦!好端端的铅笔怎么会这样呢?原来,这名学生为了使自己的铅笔能够在比赛中获胜,就将超过1分米的部分咬掉了。当大家了解到事情的真相时,教室里爆发出开心的笑声。 这名学生的思维是独特的,别的学生只知道依靠”运气“来获取胜利,而他竟然能主动改造自身条件去适应规则,从而赢取了胜利。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任何创造性思维的产生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条件。返观整个教学过程,这名学生之所以能想到这个点子,得益于这样的心理背景:1. “比比谁的铅笔正好是1分米”这个游戏很好玩;2. 即使搞错了老师也不会批评;3. 数学学习可以展现不同的思维个性,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获取成功。这些心理背景都是老师前面的教学暗示给他的,是老师理解儿童的结果。事实上,后来我们还了解到这枝铅笔是他第二个作品,前面第一个作品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不小心咬过了头,铅笔变得比1分米短了。 片段5:老师首先表扬了那名小朋友的独创思维。同时告诉小朋友不能随便咬铅笔,因为铅笔的铅有毒,这样很不卫生。然后发动学生思考:如果不咬没削过的那一头,还有什么好办法?学生回答说,可以把削过的那一头再削短一点。老师再问:如果不小心削过头了,有什么办法?这个问题留到课后思考,比比谁的方法巧。 数学老师的角色首先是老师,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数学老师应该关注数学,但不能仅仅关注数学。尽管咬铅笔的学生思维很好,但是咬铅笔的行为并不好。所以,我们还应该对他的方法进行改造。事实证明,学生能继续利用逆向思维将这个方法改造得更好。 数学是一种工具,我们常常只关注学生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却忽视了这种工具的终极运用。而只有关注到数学的终极价值时,数学才能最大限度地给人类带来福祉。 至此,课结束了。这节课学生表现得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应该说,孩子的心被我紧紧抓住了。那么,我是用什么抓住学生的心的呢?我想:首先得益于我对心理学原理的尊重,把认知对象从背景中凸显出来,能够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其次来自于我对儿童的理解和尊重,用学生喜欢的方式组织教学,给他们自由表达的机会(适当的让步都是这方面的具体体现);最后还因为我由衷地爱孩子,有了爱,就有了欣赏和关怀,就有了真诚的交流与互动,有了爱,学生的心自然而然就会跟着老师走。 多懂一点心理学,多尊重一点儿童,多一点博爱的情怀,学生的心就这样被紧紧抓住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