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慧天下

当前位置: 主页 > 口才培训 >

口才专家支招:如何提高教师的科学性提问

时间:2016-05-23 15:28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青少儿普通话与口才培训中心的老师指出,在以往的语言教学中,教师讲完故事后,总是会问孩子这样一些问题:故事叫什么名字?有几个什么角色?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说明了什

青少儿普通话与口才培训中心的老师指出,在以往的语言教学中,教师讲完故事后,总是会问孩子这样一些问题:故事叫什么名字?有几个什么角色?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说明了什么道理?这样的提问固然对孩子记忆故事有一定的作用,但太表面化、模式化,所提问题是单一的、回忆的和封闭式的,没有给孩子更多的思考、想象和选择的余地。那么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呢?
教师提问首先要适合不
同年龄发展水平的孩子,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其次,提问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孩子积极思维;再次,提问要具有开放性,使孩子充分地发挥想象、扩展思维,积极大胆地表达;最后,提问要由浅入深,简洁、系统,使孩子能系统地掌握知识,唤起孩子想象和思维,以及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开放式的提问。
开放式问题包括判断性问题、假设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不受故事、语言和情节的限制,可以为孩子提供创造性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开放性问题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孩子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对问题予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同时开放式问题将孩子置于一定的角色地位,孩子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与作品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受到启发和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
2.启发式的提问。
启发式的问题能开启孩子的心智,使孩子乐学好学,并能引导孩子思维步步深入,教师若将所提问题置于一种情景和氛围中,如“故事中的XX不好意思了,小朋友帮他改正缺点”,“谁能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就能改变孩子消极被动地接受故事的状态,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孩子提一些“大”而“深”的问题,“大”是指范围广,“深”是指有一定难度,逐步引导孩子的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如将“小蝌蚪分别问了哪些动物,他们是怎样说的,小蝌蚪为什么没有找到妈妈”的逐个问题,综合成“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呢?”其问题答案隐含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道理。教师的“为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等问题都是启发式问题的具体落实。
3.多样性的提问。
多样性的问题可以是同一答案的问题,教师有多种思维定势。如对“故事中有谁”这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语言描述,答案只有一个,但问法不同,能使孩子学会多种疑问句式,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开阔思路,还要允许孩子对同一问题做出不同的回答,这样老师的问话就需要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成“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等虽只是用词的不同,但孩子的答案没有统一规定,不局限于故事原文,孩子可以凭借日常生活积累的表象,大胆想象和创造思维。
4.比较式的提问。
比较是孩子在了解和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的,通过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再加上自己独特的想法得出最好的方法和结果。如在提问时就有这样的问题“你喜欢谁?为什么?”“谁的方法好?假如是你会怎么办?”等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创新意思,让孩子大胆想象,标新立异,突破常规,逆向思维,能避开别人的思路、吸取别人之长,说与别人完全不一样的内容。
5.双向式的提问。
双向式问题是允许孩子向教师和孩子提出疑问。这样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使我们的教育更有针对性,真正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思维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关键是找到孩子原有的发展点,教师可以在向孩子交代故事名称后,让孩子对名称提出自己的想法,事实上孩子所提问题可能就是故事线索,讲述后再将问题回到孩子中解决,效果会更好,教师还可以讲述后让孩子提出故事中的疑点,如“三只蝴蝶为什么不分开去避雨?”“三朵花也不是不让三只蝴蝶避雨,是它的叶子太小了吧”“乌龟从山坡上滚下来不是犯规了吗?”等等,孩子的疑点正是教师课堂中要解决的重难点,如此孩子的思维积极、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思维会更加灵活敏捷,创新意识也会越来越强。
青少儿普通话与口才培训中心www.91pth.com的老师指出,在口才教学实践活动中,活动提问的设计非常重要,教师要掌握了提问技巧,就能开阔孩子思路,使孩子的思维更具独立性,新颖性和灵活性,能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