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儿童说话分场合,孩子才能真正拥有好口才

孩子愿意开口说话是好事,但如果不看对象、不分场合地乱说,即使口齿再伶俐,也算不上口才好,儿童教育是每一个家长都必须要学习的。想让孩子拥有好口才,不但要让孩子愿意说话,而且要说得好,说得让人高兴,这样才是有好口才的表现。作为家长,要提醒孩子,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要想说服人就要看对象。在这方面,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很多切身的体会和经验。

孔子带着他的几名学生出外讲学、游览,一路上十分辛苦。

这一天,孔子一行人来到一个村庄,他们在一片树荫下休息,正准备吃点干粮、喝点水,不料,孔子的马挣脱了缰绳,跑到庄稼地里去吃了人家的麦苗。一个农夫上前抓住马嚼子,将马扣下了。

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一贯能言善辩。他凭着不凡的口才,自告奋勇地上前去企图说服那个农夫,争取和解。可是,他说话文绉绉,满口之乎者也,天上地下,将大道理讲了一串又一串,尽管费尽口舌,可农夫就是不听。

有一位刚刚跟随孔子不久的新学生,论学识、才干远不如子贡。当他看到子贡与农夫僵持不下的情境时,便对孔子说:“老师,请让我去试试看。”

于是,他走到农夫面前,笑着对农夫说:“你并不是在遥远的东海种田,我们也不是在遥远的西海耕地,我们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远,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吃你的庄稼呢?再说了,说不定哪天你的马也会吃掉我的庄稼呢,你说是不是我们该彼此谅解才是。”

农夫听了这番话,觉得很在理,责怪的意思也消除了,于是将马还给了孔子。

旁边几个农夫也互相议论说:“像这样说话才算有口才,哪像刚才那个人,说话不中听。”

由此可以看出,说话必须看对象、看场合;否则,再能言善辩,别人不买你的账也是白搭。

要做到说话看对象,首先要了解交谈的对象。孩子对家人、亲朋好友很熟悉,说话时自然会注意到个人的不同特点,但是与初次相识的人交谈就需要一些技巧。有些信息能够从他人的神情、精神状态上直接获得,有些信息则必须通过言谈话语去了解。因此,与陌生人见面,让孩子不要急于表达,而要先倾听对方的话语。如果对方彬彬有礼,就应该让孩子和气、谦逊、文雅;如果对方说话很直,不拐弯抹角,就应该让孩子直接、坦诚,想到什么就说出来;如果对方情绪低落,不爱说也不想听,就应该让孩子少说几句,或者干脆不说。总之,只有让孩子多了解对方,才能说出合适、有礼貌的话。比如,当全家人去医院看望病号之前,父母就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对病人进行问候,如“好好休息吧,您很快就会康复的”等一些善意的祝福的话,或直接询问病人的详细病状和调治方法,都不能算真正的安慰。那么,怎样才能给病人很好的安慰呢?下面是两个初中孩子在探望生病的同学时所说的话。

班里一个同学因为淋了雨,得了重感冒,卧床不起,两个关系较好的同学来看他。

一个同学说:“我太羡慕你了,我也想生点病,好让我也能安静地躺在床上睡几天,天天上课多累啊!”另一个同学说:“感冒没有什么,相信你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通常情况下,病人的精神状态比普通人要差,他们心情忧郁,多愁善感,性格多疑,很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感染。所以,探望病人时如果父母和孩子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就很容易说出让双方尴尬的话。反之,如果你和孩子语言得体,则可“一句话说得病人笑”。医院只是一个例子,还有更多的环境,都需要让孩子明白,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这样就可以很好地防止孩子口无遮拦。很多时候,私下里说句轻浮的话对别人没有什么影响,有时候还会拉近双方的距离,但是在比较严肃的场合说出轻浮的话,或在公共场合说隐私,这些就显得非常不合时宜。

媛媛的妈妈非常注意培养她的口才,她也没有辜负妈妈的苦心,一张小嘴特别能说会道。但是有一天早上,她的一句话却给妈妈带来了不小的尴尬。

早上,妈妈带着她去上学。公交车就快到站了,这时,妈妈带着媛媛往车后门走,其实车上的人也不多,但媛媛突然说了句:“妈妈,你踩我脚了”。这句话也没什么,但关键的是稍一停顿后,媛媛的另一句话“你是不是以为踩别人的脚啦”。话音刚落,全车的人都笑了,妈妈的脸也红成了一片。人们常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所以,父母不要只看到生活中孩子能说会道,因为孩子很有可能说话不分场合、口无遮拦,使双方陷入尴尬,让别人觉得别扭,甚至让别人错误地理解了话意,造成矛盾。

所以,不论什么时候,都要让孩子记住,说话要注意分寸。没有考虑周到的话,最好少说。有时候目的相同,但是因为表达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得体的说话,看对象、分场合说话,孩子才能真正拥有好口才,并对将来的人际交往会有很大的帮助。


官方微信二维码

扫描上方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