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读书怎么办?试试这种方法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有的孩子认为自己笨,甚至连家人也如此训斥。这样,孩子就陷入了恶性循环,越不想读书,生活中却又不得不读书。久而久之,一听到读书,他就感到头疼了。

郭广智经过十年苦读,终于考入了梦寐以求的北大中文系。虽然进入了梦想的学府,可是他自己明白,自己身上还有很多毛病,比如总是记不得书上的内容,这让他耿耿于怀。每当做文章时,同学们写的东西对各种经典的语句信手拈来,他却只好自己“原创”。这个问题,已经纠缠他好几年了,不得已,他向宿舍的同学请教。

同学听完他的话,说:“很简单!以后你看书的时候记得做点笔记、做个批注什么的,时间一长,你就不会再感到郁闷了”

“这能行吗?”郭广智有些迟疑地问。

“相信我吧!”同学信誓旦旦地说道。可是,郭广智迟迟不愿意这么做,他觉得,这真是件麻烦的事情。并且他不相信,这是个好的办法。

从郭广智的例子可以看到,记不住书中的内容,并非因为自己笨,否则就不可能考上中文系。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读书时没有动笔的习惯。

可以说,读书的时候做笔记,这是读书的根本诀窍。革命老人徐特立在湖南第一师范教书的时候,要求学生读书不要贪多图快,囫囵吞枣。他向学生介绍了一条读书的好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意思是说读书要想有收获,不仅要眼看、口念、心想,还要动手写笔记。许多人的读书经验证明,读书记笔记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好处的。那么,父母教给孩子“动笔墨”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不妨可以采用。

1.做记号。

做记号,是学生最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在书本上做记号能加强记忆,对背诵也很有好处。这种方法意在把课本中重要的内容与非重要的内容区分开来,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感知、记忆重要内容。因此,这种方法的使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但是,在孩子做记号时,常常可能会表现出两种倾向,父母需要做到区别对待。

一种倾向是,孩子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很多内容都画出。这样做,就没有达到在书上做记号应达到的目的。若将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内容都画出来,孩子下次复习巩固的时候,还要从所有这些画出的内容中再一次作出区分,可能又会花费很多时间,而且由于知觉的对象和背景没有明显区分,学习时有可能将对象淡化,从而降低学习的效率。有研究表明,画出不重要的内容会降低对重要内容的记忆。

另一种倾向是,用一种符号画出书上所有重要的内容。单一的线条标志不同性质的内容,这种方法不足以把不同性质的内容区分开来,以后在学习这些内容时,还要对这些内容做进一步的分析,不能一目了然地知道画出的内容表示什么。

因此,家长指导孩子在书本上做记号的时候,不应满足于用一种方法来画线或做记号,而应该根据孩子自己的偏爱,尝试用各种不同的符号分别表示不同性质的内容,例如圆圈、圆点、下画线、双画线、波浪线、三角、方框、五角星、箭头、问号、序号等,并形成自己的一套系统。

马克思在读书时,就常用折叠纸角、画线、画圈等方法,用铅笔在页边空白处做满记号,这样使他能够非常容易地在书中找到所需要的东西,隔一段时间再重读一遍笔记和书中作了记号的地方以巩固记忆。

2.做摘抄。

摘抄,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优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摘抄下来。父母可以让孩子单独建立一个摘抄本,自己起一个“芳草集”、“采撷录”等好听的名字,在摘抄的文字中间配上一些相关的图画,做到图文并茂,赏心悦目,还可以按照内容的不同,做成卡片,写清书名、作者、页码和摘抄的内容,便于携带、查阅。

摘抄就如同蜜蜂采蜜一样,过程是辛苦的,但坚持数年、数十年,一定会酿出各种芬芳的有益于人类发展的“蜜”来。

3.加批注。

加批注,就是在读书时对文中精彩的地方,认真分析它的妙处,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把自己读书的体会或感受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的妙处;二是可以帮助加深印象,便于今后在写作中模仿。


官方微信二维码

扫描上方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