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领袖之所以出口成章-他是这样学习的,你知道吗?

毛主席是世界的伟人,同时,他也是一个著名的诗人、演说家。可是为什么,平常处理国家事务都要占去那么多时间,他却还能专注读书、写诗呢?其实,毛主席在口才和诗词上的成就,与他长期以来坚持批注不无关系的。

毛主席是个读书很认真的人,一直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捉摸,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都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60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10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50年代读,60年代读,到了70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3种。

像这种古典小说尚是如此,对于那些更加枯燥、理论性极强的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毛主席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10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他都反复研读过,书中许多章节和段落他还作了批注和勾画。

这些书,都是毛主席的“智囊宝库”。但是毛主席可不仅限于看,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彩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都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正是凭借着这种长期做批注的习惯,让毛主席可以出口成章,因为所有的东西,已经牢牢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了。

总之,不论采取哪种“动笔墨”的形式,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必会受益匪浅。因为“动笔墨”的过程,既是反复咀嚼加深理解的过程,又是帮助记忆的过程,同时也是建立资料库的一种好方法。

正如著名教育家陈垣先生所说:“读书的时候,要做到脑勤、手勤、笔勤、多想、多翻、多写,遇到有心得或查到什么资料时,就写下来,多动笔可以免得忘记,时间长了,就可以积累不少东西。收集的资料,到用的时候,就可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了。”这不仅体现在写字方面,即使遇到需要开口说话的场合,孩子也可以出口成章。


官方微信二维码

扫描上方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