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我的母亲》

朗诵这篇文章要确定基调,朗诵的基调应该是语调平和,饱含深情,缓缓而诉,娓娓而谈。做到多扬少抑,多连少停,语节疏松,气徐声柔。

凭栏远眺,红日西沉,我久久地凝视着那轮滴血般渐渐沉落的夕阳,浮想联翩,一种对母亲的说不完道不尽的感情,像潮水一样在心中翻腾。我深爱我母,但一生之中却又对母亲报孝甚微,到老来,每想到这些,总有一股深深的愧疚袭上心头,怆然而泪下……

“公公,你在想什么?”小外孙惊讶地睁着一双明亮的眼睛问。

  “我在想妈妈……”

  哈哈,会公也会想妈妈!那你的妈妈在哪儿?”

  人皆有母,做儿子的哪有不想母亲的。可是,母亲啊,你在哪儿?你可知道,如今八十岁的儿子在想你啊,想得好苦啊!

86.jpg

  母亲周氏,谁也不知道她有没有名字,生于晚清年间,一位农村普普通通的妇女。端庄的脸庞总是露着知足平和温存慈祥的笑容。她为人忠厚而热诚,说话含蓄而亲切,处事豁达而明理,在我的一生中,母亲就像一面我心中的明镜,时时伴随着我。

母亲一生勤劳俭朴,整日劳碌。我家贫口众。大布褂子寒暑穿,粗茶淡饭度日月,一年到头母亲总是起五更睡半夜,操劳不息。几代同堂,举家数十口,一日三餐,她从淘米下锅到端上饭桌一手到底,等大家吃饱散去,她才拿块饼子在空菜碗里蘸一蘸吃下去,就算一顿饭了。记得七弟周惠穿的一双经她千补百衲的鞋子,竟像双高木屐一样。母亲常说:粗布衣装饭菜饱,就是好日子了。解放后,各家的生活都有了一定的改善,母亲也到了晚年,仍常常告诫子孙:“富日子要当穷日子过,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想有时。

  少小之时,兄弟们都一个挨着一个同睡在张大通铺上,鸡鸣三更,但见母亲还端坐在床头边,借着一盏如豆的灯光,上一针下一针地为我们衲鞋底哩。眼睛越眯越细,动作越来越慢,猛然间母亲又惊醒了,原来针尖扎进了手指。她用嘴吮吸伤处的血珠。又长-针短-针地继续衲起来。

  人人都说母亲的脾气好,有豁达的度量生活中无论发生什么矛盾和不幸,她总是讲吉利的话。从不出沮丧之言。“好话不应坏话应”、“平安就是福”,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老话,仿佛就是她的信条。其实,不过是在人生苦海中对美好愿望的寄托罢了。


官方微信二维码

扫描上方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