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本剧剧本《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小学生在学校表演课本剧,主要是是通过这种表演形式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对课文的理解,推荐课本剧剧本《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邓肯号”游船在北爱尔兰与苏格兰之间的海面上航行。一条鲨鱼扑入游船的后浪槽,水手们经过一番忙碌,把鲨鱼捞上了船。鲨鱼的腹中有一个装着文件的酒瓶。文件受到海水的浸泡,部分字迹已经模糊不清。船主格里那凡爵士对文件内容做了以下猜测:两年前,三桅帆船“大不列颠号”在南半球的海岸沉没,船长格兰特和两名水手被印第安人俘虏。这是格兰特发出的求救文件。文件抛入海中的地点在南纬37线上。格里那凡命令“邓肯号”立即返航。在“邓肯号”靠岸之前,他用电报向《泰晤士报》发了这一消息。格里那凡上岸后,便拿着文件向英国政府报告。这时,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十六岁的玛丽和十二岁的罗伯尔,看到了《泰晤士报》的消息后,便由管家带领着到格里那凡家登门求见。格里那凡爵士非常气愤地回到家里,原来,英国政府竟以文件字迹不清为由,拒绝营救沉船。格里那凡乐于慷慨助人,做出了让“邓肯号”去南半球海岸营救沉船的决定。

格里那凡夫妇带着玛丽姐弟,乘上“邓肯号”出发,孟格尔船长、奥斯丁大副、麦克那布斯少校和奥比内司务长随同前往。

“邓肯号”启航不久,船上出现了一个四十来岁的瘦高个儿陌生人。他的举动有点儿滑稽可笑。他是地理学会的秘书、法国卓越的学者巴加内尔。他原来打算到印度去,却错上了“邓肯号”,结果将错就错地留了下来。

“邓肯号”沿着麦哲伦等名人走过的航道疾驶,后来停泊在美洲西海岸的塔尔卡瓦诺港。英国领事和沿海居民否定“大不列颠号”在南纬37°线附近沉没的可能性。地理学家巴加内尔提出了沿南纬37°线向内地寻找的建议。于是,他们分成水陆两路去寻找。格里那凡、巴加内尔、麦克那布斯、罗伯尔、奥斯丁和水手威尔逊、穆拉地走陆路,孟格尔继续驾船走水路。水陆两路约定在大西洋的阿根廷海岸会合。

走陆路的人们骑着骡子,由向导巴加内尔带路,从南纬37°线附近出发,沿途不断打听格兰特船长的消息。

雪地里有一间无人居住的小屋,那是印第安人用土坯建成的。他们在小屋里歇下了脚,在屋里煮咖啡。有趣的是,这里的水的沸点只有87℃。

他们睡下后不久,被猛烈的地震惊醒了。那景象极为可怕:许多山被齐腰斩断,尖峰陷落,地面裂开了。他们所在的那座山也急剧滑动,与另外一座山相撞。大家被震下了山坡,清点人数,发现少了罗伯尔。他们看到一只兀鹰从山后飞出,鹰爪上挂着一个人,那正是罗伯尔。说时迟,那时快,一声枪响,兀鹰坠落了。救下罗伯尔的是当地土人塔卡夫。塔卡夫向他们证实了一个情况:在科罗拉多河和内格罗河之间,有一个印第安游牧部落,部落酋长卡夫左拉抓到过一个欧洲人俘虏。他们听到后认定,那欧洲人俘虏一定是格兰特船长,于是骑上塔卡夫弄来的马匹,启程前往。他们不知不觉走进了阿根廷草原,不久便感到干渴。塔卡夫所骑的马——桃迦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它利用空气湿度的变化,帮助他们找到了水源。

半夜,他们又受到了红狼的袭击。在狼群扑向住地的危急关头,塔卡夫拍马蹿出,狼群便一窝蜂地向他追击。塔卡夫甩掉狼群后,又和大家会了师。

他们来到了阿根廷平原区,一路上饱览了海市蜃楼的奇幻景象。到达独立堡后,该堡司令告诉他们说,由于内战,这里的印第安人都已移居到别的地方去了。他们决定先去大西洋海岸,和“邓肯号”会合以后再商定具体去向。途中,他们见到了一座“牛角林”。原来那里是一片泥滩,好几百头牛陷入泥滩后闷死,便形成了牛角如林的景象。

绕过“牛角林”,他们又遇上了洪水泛滥。在几乎绝望的时候,他们爬上了一株高大的核桃树,开始过像鸟儿那样以树为居的生活。他们在树上砍了些树枝,用干苔藓做燃料,用望远镜在太阳底下一照,干苔藓就点着了。他们随手捡了些鸟蛋,煮熟后美美地吃了一顿。这时,巴加内尔对从海上捞起的文件有了新的解释。他认为,由于文件字迹模糊,很可能“大不列颠号”失事的地点不在南美洲,而在澳大利亚;格兰特船长是被当地土人俘虏的,不是印第安人俘虏了他。巴加内尔的分析博得了大家的喝彩。

一星磷光从水面上漂来,罗伯尔伸手一捞,抓着的是一只会发光的小虫。巴加内尔用这虫来照明,看清了当时手表所指的时间。夜空像锅底一般黑,一阵雷电过后,便下起了暴雨。他们栖息的核桃树被雷电击倒,他们攀住火势熊熊的核桃树在大水里漂游。鳄鱼在他们的后面紧追不舍。将近天亮的时候,核桃树“触礁着陆”,他们才摆脱困境。

他们登上盐滩。盐滩像铺着一层闪光的玻璃似的,给他们的行走带来了困难。最后,他们听到了涨潮的海涛声,于是一起冲向海滩。无边无际的大西洋展现在他们的面前。

他们的目光在洋面上搜索。拂晓的时候,他们终于看见了正在徐徐行驶的“邓肯号”。塔卡夫举枪对着天空连放三枪。“邓肯号”看到了他们,吐出一股白烟作为回应。


官方微信二维码

扫描上方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