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口才殿堂的阶梯在这里

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学校势必成为他们的主要生活环境。这个时候,孩子的口才能力进入了最为关键的提升时期。与老师、同学建立密切的关系,那么,一个语言天才就有可能从此诞生;反之,如果孩子依旧沉默不语,那么未来的生活就有可能陷入窘境。所以,父母要认识到校园的重要性,让孩子在集体中锻炼口才,使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教师是引领孩子走上口才殿堂的人

孩子在学校中,与什么人接触的时间最多?毫无疑问老师。可以说,老师是引领孩子走上口才殿堂的人,同时也是引领孩子在口才的操场上奔跑的人。当孩子步入学校大门的时候,当父母将这棵自己精心培养的幼苗交给老师的时候,老师接过来的不仅仅是父母沉甸甸的希望,更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然而,多少年来,教学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常常忽视在课堂上培养孩子的口才能力,把“讲”变成自己的专利。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提醒孩子,在恰当的时候说出自己的话,这样不仅是对老师讲解的反馈,更加能锻炼自己的胆量,提高口才能力。

实际上,课堂是最能锻炼孩子勇气和口才的地方。当孩子第一次面对有如此多小伙伴的课堂的时候,当孩子第一次回答老师提问的时候,他们往往既紧张又兴奋,但当他们的回答一旦得到老师的认同之后,紧张之余会产生自豪感,并期待着在下一次的发言时,使自己的回答更条理、更完美。

所以,孩子在课堂上接受更加科学和规范的教育的同时,父母不妨和老师进行沟通,请求老师把讲台让给孩子,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给孩子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更有利于孩子语言水平的发挥。

辛老师是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老师,每次讲课都感觉到孩子们在猜她的心思、看她的脸色行事,每节课都顺着她的意愿进行着,孩子们的天真可爱正在渐渐消逝,灵感和思维的火花正在慢慢熄灭。于是辛老师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决定把讲台让给孩子。

辛老师用《手套》这篇课文作为实践。在这篇课文中讲了冬天来了,“我”叫妈妈帮小明织手套的故事。主人公小明是一个没有妈妈的孩子,辛老师决定让孩子们到讲台上面讲一讲对小明和“我”的看法,以及孩子们和妈妈之间的故事。

孩子们好像习惯了让老师牵着走,不敢说,不想说,课堂一片沉寂。但辛老师耐心地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之后,还把她与母亲之间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在辛老师的鼓励下一个个踊跃地到讲台上发言。

刘洋是第一个上台发言的,他认为没有妈妈的小明非常可怜,并讲述了他小时候生病妈妈是如何照顾他的故事;第二个是芳芳,平时大家都说芳芳是只“百灵鸟”,歌声十分动人,于是刚登上讲台的芳芳就给大家演唱了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打动了每一位同学的心。接下来是袁小宇,他的观点和其他人有些不同,他认为虽然小明没有了妈妈的关心,但是社会上那么多好心人给予了小明更多的爱,小明长大一定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他的观点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孩子们各个踊跃地到讲台上发言,一边述说着他们和妈妈之间的故事,一边联系课文,想象着小明没有妈妈关心的日子,不少孩子热泪盈眶。虽然有些孩子的语言颠三倒四,但却流露出真实的情感,整堂课下来孩子们都专心致志。

辛老师看着一群可爱的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意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像辛老师这样把讲台让给孩子,课堂就会变得更加生动、更加人性、更加自然。与此同时,强化了孩子的感性认识,使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活学活用,做语言的主人。如果父母得知孩子的课堂也有这样的活动,那么就一定要鼓励孩子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美国,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整个中小学教育的主流,老师们通常会安排能说会道的孩子与性格内向的孩子坐同桌,从气氛上帮助不善言谈的孩子参与课堂讨论。

在美国上中学的琳琳一直是一个不善言谈的孩子,到了陌生的环境更是如此。老师发现这个从中国来的小姑娘总是不敢举手发言,于是在一次模拟法庭比赛中,让琳琳扮演控方的“专家证人”。老师在整个“庭审”的过程中都注意倾听琳琳的发言,并以微笑、点头等肢体语言鼓励和肯定琳琳。琳琳在老师的鼓励下与团队合作的十分完美,最后赢得了胜利。

自从这一次的模拟法庭比赛后,琳琳就开始变得敢于开口讲话,并经常参加老师组织的课外小组活动。回到家,琳琳总会把活动的过程讲给父母听,比如老师是如何循循善诱,鼓励她在课堂上大胆表述的。其实,琳琳的父母知道,演讲并不是女儿的强项,但是,老师的不断鼓励和培养,使得她公共演讲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琳琳从而也获得了自信和乐趣。相比美国,我国的校园口才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重视。语文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教师大量地给孩子灌输知识,为孩子创造朗读、说话的机会,纠正不良的语言习惯、带孩子做各种语言游戏、鼓励同学之间交流的机会并不多。但是,如果父母与老师进行沟通,请老师给孩子们这样的空间,相信每个老师都不会拒绝的。当然,让孩子与老师进行交流,不是说让孩子盲目的胡说八道。父母应当告诉孩子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诀窍,以增强孩子回答问题的信心。这样不仅能够引得老师的喜爱,更能让孩子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时学会条理性。

1.问题要简练、清晰。

由于年龄、能力的制约,孩子们大都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问题,以至于问问题的时候语法关系复杂、混乱、包含字数过多,使别人无法理解他们究竟是要问什么。力求让孩子的提问“穿上”一件优美的语言外套,帮助他们学会简化问题,在孩子无法清楚地表达一个问题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把问题本身简化成几个小问题,逐步提出,这样他们的表达就会更清晰,而被提问的人也会很轻易地明白孩子想要的答案是什么。

2找到问题的关键点。

很多孩子往往在学习中遇到不少难题,这时候,他们有的是碍于“面子”,有的是性格胆小,有的却是不知从哪儿开始下手问。比如,孩子拿到一道不会做的数学题的时候,如果直接问老师这道题应该怎么做,老师就会把整个过程告诉孩子,而孩子的思路却没有得到启发,待到下次遇到同类型的题的时候,还是不会做;如果孩子这样问:“老师,这道题要从哪里着手?”或者“老师,你看我的思路是不是哪里有问题才解不出来这道题?”那么,老师就会一点一点地点拨孩子,打开他的思路,从而让孩子真正地学会如何做这种类型的题。3把握问问题的最佳时间。

适时地提问,有利于把自己没有听到的,或没有听清楚的事情彻底掌握,同时,也利于讲话人更加有重点地陈述。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呢?首先,提问的早晚要得当。在交流的过程中对方表达的意思你没有弄清楚,打断别人的话提问似乎不太礼貌,而等到交流结束之后,这样的问题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恰当的提问也是一门小小的学问。教孩子用眼神表达出自己的困惑,或者以展开笑容、变换坐姿来引起对方的注意,给对方造成小小的中断后再提出自己的问题。

其次,要大胆提问。有的时候,提问则不需要过多的等待和观望,而是得大胆地把问题提出来,比如,老师讲了一句话,全班同学基本上谁都不懂,这时候,一定要及时地说出你们的疑问,否则,老师再接着他的思路说下去,很可能叫人越听越糊涂。

4.问题要问得有意义。

有些孩子由于思考不彻底,导致经常提一些常识性或者浅薄的问题。虽然好问是认真学习的表现,但如果过多地提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会让人觉得你很无知。父母要让孩子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再提问,这样问出的问题大都具体,针对性强。

所以说,在当今这个如此重视口才的大环境下,仅仅依靠父母的培养是不够的,老师也要给予孩子更加系统、更加规范的口才培训,在课堂上大量地给孩子灌输知识,为孩子创造朗读、说话的机会,纠正不良的语言习惯,带孩子做各种语言游戏,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让口才教育变得全面“课堂化”。


官方微信二维码

扫描上方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